仪式抵抗概念提出者?
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托尼·杰斐逊和斯图亚特·霍尔1975年提出“仪式抵抗”的概念,用以解释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
他们认为,应该首先将“青年亚文化”置于文化系统中进行考察。因此,伯明翰学派对于各类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分析,必然涉及阶级、世代、性别、种族甚至性倾向等诸多维度。
他们眼中的青年亚文化必然是带有阶级色彩、代际冲突、性别差异或种族特色的青年亚文化,而绝不是公众话语仅从年龄或消费等表面特征区分化出来的大一统的青年文化。
青年亚文化研究意义?
1970年,约翰·欧文指出“亚文化”概念已经不仅仅只某一个社会团体,还可以指某种显在的生活方式、行为体系、社会空间和共享的观点。这强调了对于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及其象征意义的研究和符号学的研究视角。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早期,青年亚文化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伯明翰学派。它继承了雷蒙·威廉斯从社会历史语境分析社会文化现象的“文化与社会”学术传统。威廉斯认为“文化”是对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达艺术或学识中的一些意义和价值,而是表达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意义和价值。就文化和社会的关系而言,他提出通过对“特定意义与特定价值观”的分析,揭示出隐藏的历史原则,发现在“日常生活”最显眼的表象背后的“普遍原则”和宏观的社会“趋势”。
霍尔进一步指出“文化”是以有意味的形式和形态去实现或者具体展现群体生活的一种实践。后者更强调了文化的符号化表现形式。霍尔等人还借鉴了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认为“文化”与“阶级”相关,“阶级文化”是最主要的文化结构形态。
李维斯主义是什么?
是"利维斯主义"噢
利维斯主义主要是指英国文学批评家F·R·利维斯的文化思想。它可视为后来伯明翰学派崛起的一个理论基础。F·R·利维斯是著名杂志《细绎》(Scrutiny)季刊的创始人,20世纪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生在剑桥,求学在剑桥大学,而且差不多终身是在这里就职,所以他的文学思想是剑桥派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F·R·利维斯主张文学要有社会使命感,强调文学必须具有真实的生活价值,能够解决20世纪的社会危机,故此,民族意识、道德主义和历史主义以及一种侧重文学自身美感的有机审美论,成为利维斯文学批评的鲜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