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是什么会议?,欧洲vs中国vs日本欧洲杯中国对战日本

小编 23 0

决定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是什么会议?

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3国政府首脑秘密签订《三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 ,即《雅尔塔协定》。

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作战。为此,美、英两国答应苏联提出的下列条件: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苏联重新取得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丧失的俄国以前的权益。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交还苏联;乙、大连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丙、设立一个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丁、千岛群岛交予苏联。上述规定由美国总统采取步骤,以取得蒋介石同意。苏联还表示同意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友好同盟条约。

日本飞欧洲经过中国吗?

日通的新服务将使用飞机或货轮把货物从日本运抵中国,再换装货运列车运抵欧洲,再从欧洲的火车站以卡车运至最终目的地,同时提供相同路径的逆向服务。

铁路运输部分将使用由中国企业运营的定期班列,分别有中国的上海、武汉和德国的汉堡、杜伊斯堡等多个出发和到达的站点可供选择

不需要,一般都是走北极航线或者东南亚航线(途径正好多转乘),同样道理去美国远些,但我国飞机以前去美国只有走夏威夷,后来也有开辟了从日本走北极的航线,北极航线其实最节省。

晚清与当时日本的国力差距是多少?

经常看到一种说法,晚清的GDP世界第一,是日本的5倍,所以晚清国力远超日本。个人觉得这种说法很片面。因为这种说法只比较了GDP数量,而没有比较质量。

何为GDP质量?就拿当今来看,你一个卖石油或者搞代工的5000亿GDP,和别人高科技、重工业的5000亿,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说到底,国力还是要看产业结构。

第一,晚清就是个彻底的农业国,刷GDP靠的是丝绸、茶叶、陶瓷、农产品等等,至于工业,只有洋务运动零星的搞出来一些工厂,而且这些工厂配上晚清的腐朽制度,根本没能在科技上有所突破,绝大部分武器、军舰都靠进口。还有就是制度太落后,风气太糜烂,买回来的东西是好东西,问题是你管事的都是什么人啊,下面的兵都是什么兵啊,在那种制度环境下,你买回来一块黄金,估计也能生锈。

决定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是什么会议?,欧洲vs中国vs日本欧洲杯中国对战日本


日本的改革相对来说更彻底,不是像模像样的整几个工厂就完事了,而是学习西方的工业体系,他们在重工业、军事工业的发展不是晚清能比的。军队的训练和管理,制度的革新也都配套跟上。所以一扫之前的萎靡,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在配合还算不错的武器,自然能发挥很大的危机。

决定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是什么会议?,欧洲vs中国vs日本欧洲杯中国对战日本


综合来看,论经济总量,晚清完胜。但是要说产业结构、经济质量、军队素养和战斗力,无一不爆的晚清体无完肤。

决定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是什么会议?,欧洲vs中国vs日本欧洲杯中国对战日本

一,国力这个概念无法来作为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二,清败在羸弱的军事水平,最主要是中央被一个不懂国际政治只懂内部权术的女人把持。而朝政是被那些八旗主持,真正懂的国际政治的人无法说话算数。一场战争的真正决定因素是综合国力,
当时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刻,不但有日本侵略者,还有美俄英法等国家。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导致民心不稳。还有连年的战事以及赔款使国库空虚。指挥不当也是一大原因,李鸿章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改变战略,让敌人有了可乘之机,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无法再战,所以仅仅一年就投降。

晚清与当时日本的国力差距做个简单的对比。

人口:中国4亿多,日本4千万,中国为日本的10倍。

国土面积:日本37万多平方公里,中国当时有1千多万平方公里,中国是日本的30余倍。

经济上,由于历史留给我们的资料太少,只能就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但这几个方面尚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铁路:甲午战争时,中国铁路不到400公里。日本1890年为2733公里,1896年为4031公里。日本仅1894年修建的铁路就达423公里。

轮船航运:1893年,日本有商轮680只,吨位共110205吨;1894年,中国轮船招商局轮船26只,共22900吨,因为清政府的限制政策,民营轮船只有零星几只。

棉纺业:1894年中国机器纱厂4家,纱锭13万多枚;日本1893年有40家纱厂,纱锭38万多枚。1891年,日本棉纱产量超过进口量,并开始出口,在中国市场上与英国和印度的棉纱竞争。

生丝:明治政府推广机器缫丝,产品精美,出口日益增加,是中国丝的竞争对手。不过日本丝产量仍远低于中国(日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3006吨,中为5403吨)。

煤:1894年日本煤产量为426.1万吨。中国开平煤矿1896年煤产量为近49万吨,基隆煤矿年产量最高为5.4万吨。上海等地大量进口日本煤。但中国无煤总产量的统计,应较日本少得多。

钢铁:张之洞筹建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已在湖北建立,不过1894年刚投产,未产生重大影响。日本当时还没有如此规模的钢铁厂(八幡制铁所1901年投产)。

军事工业:甲午战前,日本有4大骨干军工企业,即东京炮兵工厂、大阪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筑地海军造兵厂。中国除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四大骨干企业外,规模较大的湖北枪炮厂在甲午战争中部分投产,另外还有山东机器局等16个军工企业。企业规模方面,日本军工企业1893年合计雇用职工10132人;中国据零星资料,1891年沪局3592人,1874年闽局2600人,八十年代金陵机器局700余人、天津机器局2500余人,合计21个军工企业,雇用人数当大大多于日本。日本1893年陆海军工厂的机器动力共2205马力,江南制造局一厂1891年便有4521马力。我们再比较东京炮兵工厂和江南制造局,1887年东京炮兵工厂有6个车间,发动机15个,马力300。江南制造局刚建立就有机器厂、洋枪楼、汽炉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熟铁厂、轮船厂、火箭分厂等,后又设汽锤厂、枪厂、黑药厂、炮弹厂、水雷厂等。1891年江南制造局有蒸汽动力机361台,总马力4521。

再比较造船。1884年至1890年横须贺厂造军舰七艘,其中除高雄号外都不到二千马力。同期福州船政局也造船七艘,其中除广甲、广庚外都在2000马力以上,且有日本所无的钢甲兵舰平远。江南制造局虽停造轮船,但1885年制造的保民号(钢板暗轮)也有1900马力,可见该厂的造船能力。除沪局和闽局外,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和广东机器局也造过轮船。中国的造船能力实大于日本。

总之中国军事工业的规模、生产能力应大于日本。不过中国的军事工业仍如军队一样,缺乏统筹规划,生产的武器规格也不统一。

财政收入:据日本官方公布的数字,日本1893年预算收入为8804.5万日元,决算为11376.9万日元。中国1893年为8867万库平两。

进出口:日本1893年进口8943.1万日元,出口9043.4万日元。按经济史家的修正值,中国1893年进口13506.5万(关平)两,出口12740.6万两(17)。关平两比库平两略重,合计中国进出口值是日本的两倍还多。如果考虑到进出口值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日大中小),那么这个比较反映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远远大于日本。

总的说来,晚清时期中国经济实力大于日本,如果再加上人口、国土面积、资源等因素,可以认为中国的国力远远大于日本。